这两天,湖南卫视新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节目组走进了全国12所中小学,在每个学校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勇气台”,鼓励大家来“喊话”。
向谁喊话?
孩子们希望“TA能听见”的那个人。
节目组说,用这种方式是希望孩子们在压抑紧张的学习氛围里,释放内心深处最渴望的诉求、释放情绪。这同时也给了他们和被喊话对象一次平等交流的机会。
几期节目看下来,虽然孩子们的率真、青春和勇气很打动人,但是看节目的我,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孩子们的父母作为被喊话对象,真的出现太多次了。
有句话叫“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如今,这句话可以原封不动地套在这些父母们身上。
一个呼喊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小女孩,说经常给妈妈打电话她都特别冷漠,更别说陪伴了。
对此家长本人是这么解释的:
还有爸妈为了生意连着错过几次家长会:
家长解释说自己这么忙都是为了孩子:
忙的本质是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本没错,但如果因此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到底是不是本末倒置呢?
和这种对孩子关心太少的父母比起来,另一种管得太多的父母,也让人有点无语。
有个男孩一上台就向他妈喊话:别再给我吃苹果和鸡蛋了!
他说,读小学的时候妈妈要求他每天吃一个苹果,已经吃了2000多个了。上初中又要求每天吃一个鸡蛋,已经吃了500多个了。
然后他说:
而下面这个女孩的痛苦要比鸡蛋和苹果更深刻,她觉得妈妈老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做比较。她希望妈妈能多看到自己的努力,不要老挂念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的回应是——
你其实很棒,但是你get不到关键……我是让你进步。
全是大道理。
孩子发起了第二轮诉求:那你为什么老打击我,看不到我的努力?
妈妈的回答——
孩子说不是啊!这种打击已经让自己开始否定自我了。
这时候妈妈突然开始谈“承诺”——
看到这里已经完全感觉到女孩说不过妈妈,但她最后又挣扎了一次:能不能别老说我做的不好。
结果,老妈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和方法论。
这种一轮轮被敲打回去的窒息感受,让孩子彻底崩溃了,哭着跑下了台。
孩子执着于希望妈妈肯定她的优点,是希望妈妈能真正“看到”她,可惜,把年级第一的“别人家孩子”挂在嘴上的妈妈,根本不明白这一点。
甚至,把孩子们传达的渴望,变成自己讲条件的筹码。
因为考试成绩下滑被父母停掉了舞蹈课的女孩,对妈妈喊道:跳舞是我的梦想,我现在很迷茫。妈妈却说,“如果你下次考试能够进全校前100名,就让你继续学跳舞”。
孩子一下子愣住了。她说我做不到,这个要求真的太高了。
她请求妈妈把要求降低到前200名,妈妈想了想之后回她“150名”。
这轮讨价还价后,孩子的满足,看了让人眼睛有点发酸。
用对学业的过多关注,用学习目标达到要求来换取孩子的渴望,这种“有条件的爱”,等长大之后才有感悟。才发现当时的我们和父母,根本就没有站在同一个平等的阶梯上交流。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这个妈妈,能够坐下来,好好地和孩子讨论她的人生规划,和她商量跳舞的目标,是不是真的可以坚定地走下去……该有多好啊!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不管是抱怨父母关心不够,还是嫌弃父母管得太多,我相信,这些孩子并不是矫情、不知感恩,而是因为,他们和父母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沟通实在太少了。
就像节目里有个女孩说希望妈妈多陪她,妈妈回应的是:妈妈答应你,会陪你做题目。
盯着孩子学习也许是种负责,但是我相信这不会是孩子真正想要的陪伴。
我们一直在说的平等、尊重和接纳,其实还远远不够。
去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去等一等、看看孩子的需求,不要让孩子在成长中遭受更多这种被漠视的伤害,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套用此前一个粉丝给我们的留言:认真做父母,本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本文由“好父母十万个为什么”推荐,部分图片选自@《少年说》微博)
【领先财经网-www.591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