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吐槽放贷尴尬:资质好的企业钱多得“烫手”
http://money.591hx.com 2014-11-21 9:39:58
【 】
临近年底,等机构已不再单纯“缺钱”,反而纷纷吐槽放贷的“尴尬”:资质好的企业被过度授信,钱多得“烫手”,追着放人家也不要;非优质企业又被极度避险,追着要利率多高也不给,申请银行贷款难于上青天。 宽裕的资金往何处去?资深银行人士透露,在楼市、基建不再景气的情况下,受三季度以来赚钱效应的刺激,逐利的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向,例如贸易融资、曲线配资等。
银行界人士的上述说法得到了的印证。呈瑞投资的投资总监介绍,近半年来,私募不断上演“神话”,发行频现一日售罄。而且,目前投资者的融资渠道不仅限于券商融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从银行流出的信贷资金。股市的迹象已经相当明显。 年底“不缺钱” 银行“惧” 11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3个月以上期限的品种仍全部下行,延续此前走低的趋势。 “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很宽裕。之前的信用风险在暴露,银行对非优质企业避之唯恐不及,贷款不好放啊。”某城商行的支行行长卢新(化名)叹了口气,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看着吧,到年底,利率会进一步降低。” 今年年初,银行的贷款额度相当紧张,贷款利率也随之飙升。“但现在是放也放不出去。”卢新说。 据人民银行11月14日发布的,10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85.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0.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最新报告称,10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以及企业短期贷款都出现同比少增的现象。特别是当月企业短期贷款仅新增179亿元,同比少增1969亿元,形成余额同比增速仅8.5%,反映企业经营活力不足。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也处于增长放缓态势之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总体平稳是信贷投放中的积极因素,显示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重点项目投资总体较为稳定。不过,需要注意到的是,银行信贷期限结构再次进入久期延长周期,中长期贷款与短期增速已出现逆转。 从10月社会融资情况看,银行委托贷款、承兑汇票是表内人民币贷款的重要补充,二者明显收缩,一方面是银行主动控制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实体经济资金需求较弱。 除了实体经济不振让银行放贷左右为难,风险的暴露也让银行对非优质客户极度“惧怕”。卢行长介绍,大家都说社会融资成本高,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优质的企业,被过度授信,银行追着他们放贷,只收基本利率。其余稍微有点风险的企业,又是不论利率多高也不敢放。造成这种极端情况的原因是银行、整个社会都缺乏对风险定价的方法。 “这也是最近p2p很火的原因。但银行都没把握的风险定价,其他机构是不是就做得好,还很难说,风险定价也只能在这些竞争中完成。”卢行长说。 据浦东新区法院提供的数据,2011年-2013年度,该院共受理银行金融借款案件3,771件,受案总标的额达人民币230亿元。其中,2011年上半年受理银行金融借款案件248件,下半年受理285件;2012年上半年受理328件,下半年受理556件,全年较2011年增长65.85%;2013年上半年受理901件,下半年受理1,453件,全年较2012年增长166.29%。 浦东新区法院独家提供给中国证券报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0月,该院受理金融借款案件3,043件,收案标的额累计达219亿元。其中涉钢贸金融案件仍然占比较大,达2,759件,占金融借款案件收案数的91%。案件在数量长期居高的形势下,除了延续被告众多、标的额大、保全率高等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新的趋势:钢贸上下游产业渐受波及,被告从钢贸销售商扩大到生产商,从钢贸商个体转向钢贸市场类公司整体,联保联贷引发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逐渐增加;各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原告从以股份制银行为主,逐渐扩大到国有大型银行;企业宣告破产多,牵涉的纠纷类型从借款等金融案件扩大到各债权人向破产企业主张债权的一般商事案件;大部分能够联络到的被告已在过往案件中配合调解,目前案件中的被告多数下落不明或故意设置诉讼障碍,导致案件快速审理难度加大。 (责任编辑:df150)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领先财经网-www.591news.com.cn】
|